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

昆山粉尘爆炸事件的管理经验

昆山粉尘爆炸事件的管理经验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昆山粉尘爆炸事件的管理经验

昆山爆炸事件无疑是2014年的一场悲剧,工业无组织粉尘还是要采取生物纳膜抑尘技术、云雾抑尘技术、湿式收尘技术等BME源头治理 。 工业无组织排放粉尘,来源多样,不是单一技术能解决的。现在的工业无组织排放粉尘整体治理的思路,就是针对各个粉尘产生源头,综合治理,智能化治理。那么昆山爆炸事件的管理经验有什么地方我们应该谨记呢?

昆山事件的厂房设计与生产工艺布局违法违规。事故车间厂房原设计建设为戊类,而实际使用应为乙类,导致一层原设计泄爆面积不足,疏散楼梯未采用封闭楼梯间,贯通上下两层。事故车间生产工艺及布局未按规定规范设计,。生产线布置过密,作业工位排列拥挤,在每层1072.5平方米车间内设置了16条生产线,在13米长的生产线上布置有12个工位,人员密集,有的生产线之间员工背靠背间距不到1米,且通道中放置了轮毂,造成疏散通道不畅通,加重了人员伤害。

昆山事件的除尘系统设计、制造、安装、改造违规。事故车间除尘系统改造委托无设计安装资质的设计、制造、施工安装。未按《粉尘爆炸泄压指南》(GB/T15605-2008)要求设置泄爆装置,

昆山爆炸的车间铝粉尘集聚严重。事故现场吸尘罩大小为500毫米×200毫米,轮毂中心距离吸尘罩500毫米,每个吸尘罩的风量为600立方米/小时,每套除尘系统总风量为28800立方米/小时,支管内平均风速为20.8米/秒。按照《铝镁粉加工粉尘防爆安全规程》(GB17269-2003)规定的23米/秒支管平均风速计算,该总风量应达到31850 立方米/小时,原始设计差额为9.6%。因此,现场除尘系统吸风量不足,不能满足工位粉尘捕集要求,不能有效抽出除尘管道内粉尘。同时,未按规定及时清理粉尘,造成除尘管道内和作业现场残留铝粉尘多,加大了爆炸威力。

昆山爆炸的安全生产管理混乱。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、不规范,盲目组织生产,未建立岗位安全操作规程,现有的规章制度未落实到车间、班组。未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,无隐患排查治理台账。风险辨识不全面,对铝粉尘爆炸危险未进行辨识,缺乏预防措施。未开展粉尘爆炸专项教育培训和新员工三级安全培训,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责任不落实,造成员工对铝粉尘存在爆炸危险没有认知。

昆山爆炸的安全防护措施不落实。事故车间电气设施不符合《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》(GB50058-1992)规定,均不防爆,电缆、电线敷设方式违规,电气的金属外壳未作可靠接地。现场作业人员密集,岗位粉尘防护措施不完善,未按规定配备劳动保护用品,进一步加重了人员伤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