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

假期综合征的表现

假期综合征的表现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假期综合征的表现

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,稍纵即逝。不知不觉春节过去了,假期没有了,大家又要重新开始回到原来的规律生活中。然而有许多人面对这种转变,内心感觉痛苦:在长假后的头一天,遭遇“忧郁星期一”,心情厌倦,提不起精神,上班的工作效率低,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、眩晕、肠道反应、神经性厌食、焦虑等;老人则难以适应突然恢复的清静日子;孩子无法安心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做准备。这就是“节后综合征”的典型表现。四大症状印证“节后综合征”

症状一:困,想睡,提不起精神似乎每次长假之后,刚上班的白领们都有这样的心情:累、疲惫、心不在焉。大多数都是因为在长假玩乐过度,甚至通宵喝酒打牌等,打乱了以前有规律的生活,扰乱了生物钟,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,所以,按时上班时,就表现得力不从心、昏昏沉沉。专家建议:针对这样的情况,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睡眠—————睡眠时间要保证在7—8个小时左右。如果春节期间打乱了作息时间,晚上也不必过早上床,没睡意可能还睡不着,造成失眠。另外,在白天多做点运动,或者下班了逛逛街,这样晚上按时睡觉就容易入睡许多。

症状二:烦,忧虑,不想上班比如连续休了七八天的假,热热闹闹过年很开心。不料,回到了单位,却莫名其妙地多了不少烦恼———吃饭不怎么香甜,睡觉也不怎么安稳,甚至不想去上班。仔细一琢磨,原来是自己忙了一整天,工作一点头绪都没有。专家建议:到了上班的时候,生物钟调节不过来,松弛下来的弦一时适应不了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,因而对上班产生了恐惧心理。因此,专家认为,假日的最后一天就要把节后繁琐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,梳理一下第二天上班该做的工作,提前安排工作日程,联系同事,谈谈新的工作计划,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中来,以免一上班就陷入应接不暇的忙乱之中。

症状三:舍不得离开父母,惆怅对父母有依赖感的人,离开家人之后,会产生分离焦虑情绪,这一点在儿童中最为常见。而一些成年人也存在分离焦虑,尤其在大家庭里长大的人,兄弟姐妹多,过年热热闹闹,一上班就觉得冷清,这个时候可以多给家里人打电话,一来安慰家人,也能打发自己心理上的孤单。

症状四:不想面对同事,人际交往节后不想上班的理由有点特殊,她是害怕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,因此而焦虑。专家建议:不愿意面对压力、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,贪图舒适和放松不是罪过。长假之后人们害怕面对上司、同事、客户等种种人际关系及工作压力都是正常的,这是我们身体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,对自己不要有太多的勉强和责备,通常调整几天,很快就能重新适应。

淡化节日———春节固然重要,但是也不要看得太重,从思想认识上要淡化它,也别期望着在节日就能彻底解放自己。

假期生活要过渡———原有紧张的生活方式不能完全丢掉,比如休息时间,上班时晚上11点休息,放假就推迟一个小时12点睡觉,可不能凌晨才睡甚至玩通宵当“夜猫子”。放假时的作息时间可以有稍微的调整,但不能完全打乱。

假期充电学习———逛逛书店,针对自己的工作购买一些书籍,充充电,与工作“藕断丝连”。这样就不会在节后对工作感到陌生、害怕。

适当运动———上班后,要保持适当的体育活动,如散步、打球给身体一个缓冲期,这样也能有效地帮助解除疲劳,恢复精力。合理的运动通过肌肉与神经的相互作用,对自身生物钟的调节具有明显的作用。慢跑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健身有助于舒缓精神紧张和兴奋,重新集中注意力,面对即将投入的工作。 (来源:中华网健康论坛)